猎蟒需要哪些经验?兼谈如何做知识设计

作者:江焕勇

 

broken image

 

经验萃取中,很多人萃取的成果只有一个流程步骤,以及步骤附属的一些绩效工具。看起来非常单调,无法形成自洽的知识链条,到应用时,也变成了一用就丢的“日抛型”的知识内容。

究其原因,在于这样的萃取并没有完成关联知识的挖掘,导致萃取的结果是一个个的散点知识,没有连成一串知识的珍珠项链。

接下来,我们以一个案例的形式探讨一个主题的基本知识设计技巧。

1

一个普通知识萃取的过程

 

 

知识萃取的对象一般都是经验,经验经过显性化和一般化的总结提炼过程,成为知识。

我们通过一个部落捕蟒的纪录片案例来看看这个过程。

 

BBC - 探索频道:格巴亚斯人捕蟒过程

喀麦隆的少数民族 - 格巴亚斯人,是非洲唯一敢于捕捉蟒蛇的民族。

他们喜欢到蟒蛇生活的洞中捕捉蟒蛇。格巴亚斯的猎人们必须要钻进狭窄深长的蟒蛇洞穴里捕猎。这个过程非常危险,因为蟒蛇可以用自己的牙齿把“侵略者”咬伤,或者用身子把猎人紧紧地勒住而使其窒息而死。

猎人们捕捉的蟒蛇叫阿纳肯达蟒蛇,是一种巨大而可怕的动物,长约10米,重达100公斤。

在喀麦隆和尼日利亚边境,人烟稀少的阿达马瓦大草原中心地区,在夏季,母蟒会在食蚁兽挖出的洞穴中产卵孵蛋,格巴亚斯人就相约前去捕捉蟒蛇。

他们用火烧掉荆棘树丛,开辟出长约百米的通往蟒洞的道路。猎蟒人举着火把,钻进狭窄的蟒洞,直至发现蟒蛇。

当到达洞底母蟒孵蛋处时,格巴亚斯人将火把放到蟒蛇头边,用火苗遮住蟒蛇的双眼,用另一只手抓住蟒蛇的脖颈。由于看不清眼前的情形,蟒蛇会任人抓住。如果蟒蛇想咬,猎人会把用兽皮包裹着的一只手伸过去让蟒蛇咬住。

 

broken image

 

 

这样,猎人就趁机把蟒蛇拖出洞外。

等蟒蛇被拖到洞口时,在洞外的伙伴就抓着脚把猎人拉出来,协作完成一次捕猎。蟒蛇被拖出地面时,它就开始发起反击,缠绕住猎人的脖子。如果没有同伴帮助,把蟒蛇拉开,猎人就会被蟒蛇勒紧窒息而死。

broken image

从知识挖掘的角度,这个BBC探索频道的纪录片,和我们典型的经验萃取如出一辙。1、呈现了格巴亚斯人一次完整的捕蟒过程,这是一个完整的捕蟒案例

2、呈现的结果包含捕蟒典型的7个步骤,每个步骤中展示了动作的细节、使用的工具(兽皮护手、火把等)

 

 

2

知识萃取应该是什么样子?

 

上述案例中,我们站在格巴亚斯新猎手的角度,问他一个问题:你看了这个纪录片之后,你有把握捕捉阿达马瓦大草原上的阿纳肯达蟒蛇吗?一般人恐怕没这个把握,事实上,格巴亚斯的年轻人很少会从事捕猎蟒蛇的。这不仅仅是因为没有练习和实践的缘故,更在于他们还是缺乏捕捉蟒蛇的知识。

比如,从这个纪录片,我们就能发现一些缺失的知识:

  • 为什么

格巴亚斯人捕蟒成功率这么高?

  • 为什么要选择夏季捕蟒?
  • 为什么进洞要点燃手把?
  • 兽皮护手为什么可以帮助猎人将蟒蛇拖出洞口?

对于捕蟒来说,没有这些问题的答案,单纯的流程知识,让我们对成功捕蟒缺乏信心。

事实上,非洲有捕蟒职业的民族只有格巴亚斯人,其他民族鲜有可传承的捕蟒经验。

一次成功的捕蟒行动,很多环节都很重要。比如:

1、捕捉的蟒蛇必须是母蟒,并且处于孵卵的状态。

broken image

 

2、抓住蟒蛇的头部或让蟒蛇咬住自己,这是将蟒蛇拖出洞的关键

3、不让蟒蛇攻击猎人的要害部位

4、拖出洞口后不让蟒蛇缠绕猎人

那怎么做到呢?这就需要一些信息。

经过查找其他资料,以上成功要素背后“为什么”的信息分别是:

1、蟒蛇处在孵卵状态时,一般都很专注,会一直盘在蛇卵上面,几乎不会离开身下的蛇卵,这样猎人即使爬到洞中,只要和母蟒有一段距离,母蟒就不会离开蛇卵攻击猎人。

2、蟒蛇感知猎物的方式主要是热感应器管-颊窝,这个器官可以感知到热,精度非常高,可以感知到千分之一摄氏度的温度变化。如果手拿火把,火把的高温就会干扰蟒蛇对于温度的感知能力。

broken image

3、蟒蛇主要通过缠绕猎物、逐步挤压猎物的方式,让猎物丧失血液循环能力或让猎物窒息。如果将蟒蛇身体拉直,蟒蛇就会丧失这一能力。

4、蟒蛇一旦咬住猎物的身体,不会轻易松口,这是猎人为什么可以将蟒蛇拖出洞口的原因。

通过追问捕蟒的成功要素,追问成功要素背后所隐藏的蟒蛇生物特性信息。我们可以反过来完善捕蟒的流程步骤和关键技巧:

比如:

1、捕蟒的流程中缺乏辨认母蟒、追踪母蟒孵卵情报、制作捕蟒工具的动作步骤,这个步骤的缺乏,很可能导致捕蟒的失败;

2、手拿火把引诱蟒蛇时,应该要让火把尽可能靠近蟒蛇头部的颊窝,在靠近蟒蛇的过程中,火把应该靠近猎人的头部,尽量让高温范围覆盖猎人的要害部位。同时让自己裹有兽皮手套的手和高温区域保持一段距离。

3、兽皮手套要紧固手臂,不能发生手套脱落的情况。

综上所述,捕蟒的知识图谱如下:

broken image

 

可以看出来,知识萃取和经验萃取在这个案例中,主要差别,体现在多了两个知识点:

  • 捕蟒的关键要素
  • 蟒蛇的捕猎特性

其中,捕蟒的关键要素可以帮助完善捕蟒的过程,另一个知识点蟒蛇的捕猎特性,并不是罗列蟒蛇的各种特性清单,而是和捕蟒的关键要素一一对应的。

另外一方面,多出来的两个知识点可以丰富捕蟒过程的异常和意外的处理应对措施,帮助猎人增强适当变换的能力。

3

演绎式知识萃取

 

上述的分析过程,其实是演绎式知识萃取的一个应用而已。

我接触到的资料仅仅是BBC探索频道的一个纪录片片段,后来增加的知识点内容和补充完善的捕蟒过程都是通过演绎分析后,搜集得出来的内容。

演绎式知识萃取认为完成一个任务或解决一个问题所需要的知识,最佳状态是一个包含过程、原理、概念和信息工具的知识分枝,如果有缺失,则意味着两种情况:

1、对于受众学习者而言,缺失的内容属于大家不言而喻的已知的知识,属于默认不需要的知识。

2、可能有原理或概念类知识,但对于目标受众而言,是不需要理解的,或者理解与否,对于流程的交付并没有明显的帮助。一般来说,受众越是接近操作层,这一点就越明显。

关于演绎式知识萃取,更多的解释,可以参见下文:

 

 

4

另一则捕蟒的经验

关于捕蟒,印度一个部落的经验和非洲的格巴亚斯人完全不同。我们了解一下,之后,你可以试着萃取一下这个部落的捕蟒经验,设计一个印度土著捕蟒的知识图谱和具体的知识内容。

探索频道:印度高原土著居民捕蟒过程

  居住在印度热带森林里的土著居民以捕蟒为生,他们一般是俩人一组在森林里搜寻蟒蛇的踪迹。发现猎物后,他们并不急于下手——这种庞然大物发起威来可不好对付,就连豹子和鳄鱼都不是对手。

      有经验的捕蟒人往往会选择盯梢策略,有时候他们甚至会守候上几天几夜。

  他们到底要等待什么呢?答案很简单,他们要等待蟒蛇完成一次捕食活动。一般说来,刚吃饱的蟒蛇会安静地躲在洞穴里待上数天甚至数十天,直到消化完成排出粪便,才开始下一轮捕食。

  有经验的捕蟒人会等蟒蛇完全吞下食物后才出手。一个人扯开大口袋,另一个人就径直上去拖蟒蛇的尾巴。此时的蟒蛇正处消化猎物的状态中,反应非常迟钝。等它反应过来的时候,大半个身子已经被锁进了结实的纤维口袋之中了。

      很自然地,它就成了印度猎人的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