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地图不能落地的技术分析

作者:江焕勇

broken image

学习地图最让人诟病的地方就是落地性不好。


学习地图开发出来的成果,看起来非常丰富,各种卡片、各种图表,但很难作为输入去开发为实体的课程。

在实际的课程开发场景,课程设计师重新分析、设计课程的内容,是非常常见的现象。

什么原因导致学习地图落地性差?


1

对工作的知识分析无效

 

我们先看一个真实的例子。

这是一份学习地图工作分析部分的局部截图:

broken image

这是上图对应工作的知识分析:

broken image

我们先抛开工作分析的种种问题,单纯看知识分析,就会发现两个突出的问题点:

1、知识清单和工作流程没有对应关系
工作分析的结果是流程,上面这个例子中,知识分析并没有和工作流程对应,对应的是工作任务。


这样的对应关系,就让知识分析不能聚焦。正确的做法是:针对每一个工作流程,分析流程对应的知识点。

2、知识点颗粒度太大
什么叫知识点?就是最小的知识容器。评判的标准很简单,如果一个知识点往下分解,就到了知识的具体内容的话,那么这个内容就是知识点,否则,要么是知识内容,要么是知识点的上级。


这个例子中,每一个KSA,颗粒度都非常大,比如BEM模型、引导技巧等,都是需要分解多次才能抵达知识内容。其中,每一个A类项目,其实都是一个能力素质项,出现在知识点中,实在有些过分。


3、知识点之间缺乏关联
在知识分析中,不同的知识点类型,相互之间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以KSA为例,S是中心,KA是服务于S的知识点,通常来说,K是S的预备知识,A是S的行为原则。


在上述例子中,KSA基本是独立并列关系。
这样的知识分析,很显然,对后续的课程开发是没有任何的输入价值的。这样的学习地图,也是完全无法落地的。


让人感到诧异的是,这种分析在咱们这个行业中,简直比比皆是。
前段时间,有人发给我一份培训从业者的学习地图,据说是专业人士设计的,很遗憾,照样存在以上的问题点。
看看部分截图:

broken image

这份分析,讨巧地规避了KSA中的A。
但上述学习地图中知识分析问题,一个不落。

 

2

学习地图知识分析是细化,不是泛化

 

经过这么多年的市场普及,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已经成了学习地图的基本方法论。

任务模型本意是用以致学,也就是做什么,学什么,是一种筛选学习范围的有效方法。

学习地图开发中,一般有两个关键过程:

1、工作分析

2、知识分析

其中,知识分析是分析工作(流程)“怎么做”的知识清单,是一个细化的过程。

但现在不少的学习地图开发中,知识分析因为没有和具体工作一一对应,很多时候变成了泛化的过程。

如下图的知识分解清单:

broken image

每一个技能看起来都是一个工作任务或工作职责,每一个知识,看起来都是一个知识主题。

3

摒弃KSA知识分析方法


另外,我们要小心选择使用KSA知识分类方法,因为KSA既不严谨、也不实用。

KSA的原意是知识、技能和态度,它用于区分大类的课程分类或许还能理解,比如说《XX产品知识》是知识类课程,《维修增压泵》是技能类课程,《保持阳光心态》是态度类课程。

但KSA用于对知识内容分类,就有很多问题:

1、颗粒度很粗。关于这一点,上面的例子基本可以说明。这种分类方法,使用者很容易列出颗粒度很粗的知识点出来。

2、内容有交叉。比如,知识K如何界定,如果指一些信息事实,那么,一个技能S中是不是不包含信息事实?

3、KSA是一种认知目标分类方法,不是内容分类方法。

事实上,教育理论早就不使用KSA分类了。微观知识内容分类方法,主流的有:

1、加涅的学习结果五分类法。

将知识内容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动作技能、认知策略和态度。

2、梅瑞尔的学习内容5分类法。

梅瑞尔将学习内容分为事实、成分、概念、原理和过程。

我个人认为梅瑞尔的分类方法更合理,在实践中更容易辨认。
我们来看看,用学习内容分类方法做的知识分析成果,是不是更细化和清晰?

broken image

说点最后的话。
学习地图不能落地,可能有很多的原因,比如:

  • 课程开发人员不是学习地图开发人员,双方没有形成协作机制
  • 学习地图生成的课程大纲似是而非
  • 工作分析不成功其实,关键的环节还是知识分析的技术不达标。
    开发者对学习地图技术的生疏,选择了错误的知识分析方法,导致学习地图落不了地,还是多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brok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