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和菜鸟之间,很多时候,只是隔着一个合适的工具。
所以,想培养高手,课程设计师得设计一个达成结果所需要的工具。
--- 一个非著名课程设计师
1
信息工具
我们假设这样一个场景:公交车上售票员卖票。
一位乘客在A站上车了,售票员问“哪一站下?”,乘客说,“去B站”,这时候,售票员应该计算A站到B站的票价,应该有一个公式来计算站点之间的票价。
如果培训售票员,很显然,应该萃取萃取这个票价计算公式(原理)。
还有另外一种选择,查站点间的票价表,这种表交公交车梯形票价表(如下图)。售票员不用计算,通过查表,可以快速找到任意站点间的票价。
第一种方案,萃取的是一个公式,这是一个原理类知识,第二种方案,萃取的是一个票价速查表,这是一个信息类知识。
我们应该用哪一种方案?对于让售票员(学员)更好完成任务而言,很显然,我们应该采用第二种方案,因为,第二种方案认知难度低,出错可能性小,有一种防呆效果。
在这里,票价速查表就是一个信息工具。它帮助售票员完成票价确认这个动作。
2
两种信息工具及工具培训
什么叫工具?
从知识分类的角度,所有的工具本质上都是信息,表现形式为两种:
① 信息查询表格
② 结构化模板表单
信息查询表格,包含有字段名和数据,经常以二维表格的形式出现,比如下面这个就是个人所得税税率表。可以用于计算个人所得税。
第一行是字段名,第2~8行是数据。
结构化模板表单。这个非常多,非常普遍。我们去银行、政府机构办事,经常需要填表,这里的表指的就是表单。
表单是由多个组成部分构成,相互之间有一些勾稽关系,每个组成部分包含1~多个字段,但不包含数据的结构。
结构化模板表单看起来挺复杂。没有经过专门训练,新手是很难正确填写的。
实际上,工具类课程的设计逻辑应该是这样的:
① 无论哪一种工具,知识类型都是信息
② 信息工具,必然存在上一层的知识
③ 上一层的知识,首先要梳理的是达成结果的过程,也就是使用工具的流程步骤
④ 分解使用工具的流程步骤,绘制出相应的知识图谱
比如,上面这个纳税申报表,首先不是梳理表格(表单)中哪一个空应该如何填写,而是:
① 找出使用这个表格的应用场景
② 画出得到结果的过程,也就是通过哪些步骤得到“应补所得税额”
③ 绘制这个过程的知识图谱
3
1图萃取课程信息工具
梳理一门课程的知识框架,达到什么程度算是比较合格了?
评价的标准其实也挺简单,那就是看看这个知识的分解有没有分解到信息工具这一层,这是一个知识分解的萃取过程是否充分的基本标志。
如下图的知识图谱是一个“简课”模式的课程。(Ps. 简课模式,即聚焦1个问题,包含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1个工具方法、1个全流程案例和1个动手练习活动,在大约50分钟面授培训时间内完成的课程,简称为 5150简课)。
这个知识图谱基本说明了信息工具的萃取逻辑和形式。
概要说明如下:
① 信息工具都是从上一层的知识点分解而来,主要目的是提供帮助理解和操作的绩效支持工具。
② 从概念分解出来的信息工具,一般是信息查询表格。
比如,有一个知识点叫“知识的四种类型”,很显然,这是一个概念,需要定义各种特征,但最终学习目标是学习者辨认“四种知识类型”。
学习者达到辨认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理解四种知识类型的特征,二是大体了解区别特征,然后在一个实例清单中查表。这个实例清单就是概念分解出来的信息工具。
如下图:
③ 从原理也可以分解出信息查询表格工具或表单工具。
比如,本文开头提到的公交车梯形票价查询表。
④ 从过程分解出来的工具一般是表单工具,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填表的那个“表”。也有可能是完成过程的某个动作所需的图纸、检查表。
其中,完成动作所需的信息查询工具,可能是速查表,也可能是图纸,比如下面这种:
而动作对应的操作表单,实际上混合了一个过程中多个步骤需要提供的信息。
比如:《人事管理系统操作》中,有一个功能是新员工试用期信息维护。要维护的信息,是一个很完整的表单,包括:
试用部门
起薪日
协议签订日期
考核成绩
报到日期...
很显然,这个表单中的信息是在不同的流程步骤中完成的,比如报到、考核等,这个一个员工整个试用期流程产生的结果。
也就是说,常见形式是:一个过程的多个步骤共同使用同一个作业表单。
在实际萃取时,需要合并各个步骤来设计这样的作业表单。
Ps. 所有工具类的培训课程,比如填表训练课程、软件系统操作、设备操作类课程,都可以使用以上的课程设计分析逻辑。欢迎留言提供这样的需求,我很乐意提供这样课程的设计建议。